【資料圖】
近年來,湖南省湘西州以愚公移山之志扎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為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十三五”期間,全州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97萬戶8.18萬人,建成集中安置點147個、安置住房2.05萬套。州發改委和鳳凰縣被授予全國“十三五”搬遷工作“擔當有為先進集體”和“成效明顯縣”,3個安置區被授予全國“美麗搬遷安置區”。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湘西州堅決扛牢首倡地政治責任,聚力鞏固好、拓展好易地扶貧搬遷成果,高質量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融得進、能致富”。
做細“政策文章”,確保穩得住。堅持“州級統籌、部門指導、縣市主體”,把易地搬遷后續扶持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工作,系統謀劃部署推進。一是建立工作機制。州委、州政府主要領導時刻牽掛搬遷群眾生產生活、持續關注后續扶持工作進展、多次到搬遷安置點調研,研究部署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州委常委會會議、州政府常務會議等多次研究易地扶貧搬遷后扶工作,制定了《加強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關于開展州級領導聯系500人以上大中型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工作的通知》等多個后續扶持政策文件。二是強化工作舉措。針對后續扶持中發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制定了《湘西州加強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從穩定就業、發展產業、完善配套、社區治理、監測幫扶、保障投入等六個方面,明確二十八條政策措施,突出后續扶持工作重點,解決搬遷后新產生的問題。各縣市因地制宜制定相應落實配套政策措施,促進易地搬遷后續扶持政策落地落實,比如鳳凰縣出臺《2022年鳳凰縣就業幫扶車間建設實施方案》,瀘溪縣將全縣城鎮安置農村低保落實城鎮低保補助。三是匯聚工作合力。州直部門加大幫扶和業務指導力度,充分釋放后續幫扶政策紅利,有效鞏固搬遷成果。財政部門加大州本級財政資金補助,2022年安排銜接補助資金7500余萬元、財政預算資金1400余萬元用于易地搬遷后扶工作。教育部門實施易地搬遷后扶職業教育培養專項計劃,鄉村振興部門跟進落實“雨露計劃”,2022年中職以上職業院校新入學搬遷戶子女684人。人社部門支持在安置點建設就業幫扶車間137個。民政部門應納盡納最低生活保障或特困人員供養,臨時救助1146人、發放救助金96.4萬元。發改部門組織開展“微菜地”建設,堅持覆蓋所有安置點,開辟了微菜地1030余畝。
做實“基礎文章”,確保融得進。始終把改善搬遷群眾福祉作為重要奮斗目標,盡心竭力幫助搬遷群眾解決困難,幫助他們更好融入當地生產生活。一是建強黨組織。堅持把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易地搬遷基層治理和社區融入的關鍵一招,全州獨立成立社區的安置點成立了黨支部,未獨立成立社區的安置點也成立黨小組、并入所在地社區黨支部,把搬遷黨員關系全部轉入新支部,解決了過去一個黨員兩個支部管,支部書記基本上由遷入地鄉鎮委派等問題,讓搬遷黨員找到組織、找到方向、找到動力。二是完善配套設施。堅持“保障基本、缺啥補啥”,安置點同步配套建設道路、自來水、供電、廣播電視、通訊網絡、污水處理、停車場、充電樁等設施。周邊或安置點內均配公共交通、幼兒園、中小學、醫院衛生院、超市、農貿市場等生活配套服務設施,滿足了搬遷群眾就近出行入學就醫購物等需求。截至目前,全州易地搬遷安置點新建停車位2306個、充電樁140個、垃圾處理設施146處,新開通公交車班線13條,增加車次67班,其中吉首經開區安置點新建公辦幼兒園,鳳凰縣禾庫安置區新建農貿市場。三是優化公共服務。開設了村級政務服務窗口或幫代辦窗口,推動各安置小區實現政務服務幫代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有效解決搬遷群眾辦事“兩頭跑”問題。打破戶籍限制,清理縣級政務辦理事項,對37個需要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出具證明的事項,統一明確由遷入地鄉鎮街道或社區出具證明,職能部門按合規件受理。部分安置區配套了老年之家、青少年活動中心、圖書閱覽室等公共文化活動設施,豐富搬遷群眾文化生活。四是改善社區治理。推進安置點公共管理服務長效化、常態化和制度化,不斷提高安置點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水平。全州安置點采取獨立成立社區或者并入到當地社區進行管理,鼓勵搬遷群眾積極參與當地決策、管理、治理等,全州易地搬遷人口新增社區管理人員160名,搬遷群眾的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明顯增強。探索建立房屋維修基金籌集機制,按照“縣市政府拿一點、搬遷群眾籌一點、州級財政補一點”的原則,積極籌措房屋維修基金,截至目前全州籌集房屋維修基金1502萬元。
做足“兩業文章”,確保能致富。堅持把產業和就業為重要抓手,拓寬搬遷群眾致富渠道,促進穩定增收。2022年搬遷群眾人均純收入預計突破15939元,同比增長16.9%以上。一手抓產業幫扶。繼續落實產業利益聯結機制,穩步實現產業幫扶全覆蓋。因地制宜發展茶葉、蠶桑、煙葉、水果、蔬菜、服裝加工、電子加工等特產產業,進一步發揮產業帶動效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一手抓就業保障。面對疫情、汛情、旱情“三情”疊加影響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始終把就業擺在優先位置,采取“搭建平臺對接一批、園區企業吸納一批、就業車間穩定一批、以工代賑安排一批、增設公崗兜底一批”等方式,有力促進了搬遷群眾穩崗增收。目前,全州易地搬遷就業人數穩定在3.75萬人,有勞動力家庭戶均就業1.9人。其中省外就業1.98萬人、縣外省內就業0.51萬人、縣內就業1.26萬人,在動態監測幫扶戶中始終確保有勞動力家庭至少1人就業,其中通過平臺對接返鄉就業1483人、園區企業吸納就業758人、就業車間穩定就業1009人、以工代賑項目促進就地就近就業412人、新增公益性崗位就業626人。
(責編:董童、李源)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