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做好有效防護,保護自身和家人健康。為此,我們采訪了解放軍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有關專家。
記者:常態化疫情防控期間,怎樣做好個人防護?
(相關資料圖)
專家:常態化疫情防控期間,建議牢記以下疫情防控常識:
勤洗手。做飯前,餐飲前,便前,護理老人、兒童和病人前,觸摸口鼻和眼睛前,要洗手或進行手消毒;外出返家后、護理病人后、咳嗽或打噴嚏后、做清潔后、清理垃圾后、便后、接觸快遞后、接觸電梯按鈕和門把手等公共設施后,要洗手或進行手消毒;手臟時或可能被污染時,要及時洗手。
科學佩戴口罩。乘電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進入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時,應佩戴普通外科口罩;出現發熱、干咳、乏力、咽痛等癥狀及就醫時,建議佩戴醫用防護口罩。口罩應及時更換,每個口罩累計佩戴時間不超過8小時。
咳嗽捂口鼻。咳嗽、打噴嚏時,用紙巾捂住口鼻,無紙巾時用手肘代替。注意紙巾不要亂丟。
少聚集。疫情期間少聚餐聚會、走親訪友,盡量避免到人員密集、通風不良的公共場所。
文明用餐。原則上實行分餐制,確需共餐時,分菜、夾菜用公筷,不混用餐具。在食堂就餐時,盡量分散分批就餐,同向分開就坐,不交談。
遵守1米線。排隊、付款、交談、參觀、購物時,要保持1米以上距離。
常通風。勤開窗通風,建議每日開窗通風2~3次,每次20~30分鐘。溫度適宜時,可常開窗戶。
做好清潔消毒。日常保持房間整潔;處理進口冷凍食品的炊具和臺面、病人及訪客使用的物品和餐飲具等,要及時進行清潔消毒;定期洗滌晾曬被褥衣物;收取快遞時,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劑等擦拭或噴灑快遞外包裝,拆封后及時丟棄外包裝,并做好手衛生;使用空調前,要對過濾網、蒸發器表面、進出風口等進行清洗消毒。
保持廁所衛生。馬桶沖水前蓋好馬桶蓋;經常開窗或開啟排氣扇;保持馬桶排水管存水彎水封;定期對廁所的衛生潔具和地面進行清潔消毒,表面有臟污或霉點時及時清潔消毒。
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強鍛煉、保證睡眠充足、保持心理健康;健康飲食、戒煙限酒;做好每日健康監測,有發熱、干咳、乏力、咽痛等癥狀時,閉環就醫。
核酸檢測。按要求配合做好核酸檢測,確保“應檢盡檢”,及早發現傳染源。
疫苗接種。積極主動配合疫苗接種,做到“應接盡接”,保護個人健康。
記者:使用防護用品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專家:建議大家在使用防護用品時注意以下幾點:
不要同時佩戴多個口罩。多個口罩疊加佩戴,會增加呼吸阻力和不適感。而且,口罩間的摩擦作用力可能降低口罩的密閉性,反而影響防護效果。通常情況下,正確佩戴一個合格的醫用口罩,就能起到防護效果。
不要反復佩戴同一個口罩。長時間或多次佩戴同一個口罩,會降低口罩的防護效果。普通口罩均為限次使用,累計使用時間不超過8小時。職業暴露人員使用口罩時間不超過4小時,不可重復使用,破損時應及時更換。
同一套防護服不要反復穿,不要在防護服外穿棉服。防護服同口罩一樣,屬于一次性防護用品,不可反復使用。建議防護服的穿著時間不超過8小時,破損時應及時更換。不得在防護服外罩個人衣物。脫去防護服后,將內著衣物統一放置、清洗消毒,盡量不帶回居所。如若帶回,要用密封袋封裝,清洗消毒后再使用。
護目鏡與防護面罩不要同時佩戴。普通人群不需要同時佩戴護目鏡和防護面罩。
記者:室內消毒應注意哪些事項?
專家:室內消毒對象主要包括室內空氣、一般物體表面和公共場所。
室內空氣。首選自然通風,空氣質量差或無良好通風條件時,可采取機械通風方式。建議每日上下午各通風1次,每次30分鐘。也可采取紫外燈照射的方式對室內進行消毒,建議每日消毒1~2次,每次30分鐘。
一般物體表面。加強濕式(水或洗滌劑)擦拭清潔。門把手、樓梯扶手、電梯按鈕、床頭柜、床架等頻繁接觸的物體表面及衛生間物體表面等,可使用25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劑或1000毫克/升的季銨鹽消毒劑擦拭消毒,作用20分鐘后再用清水擦拭,建議每日1~2次。
公共場所。做好室內地面、走廊、樓梯等的濕式清潔消毒。建議用清水或洗滌劑每日拖擦室內地面1~2次。拖擦完后,用5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拖布或抹布20分鐘,清水洗凈后放在室外晾曬。
記者:常見的消毒誤區有哪些?
專家:誤區一:直接使用消毒液(粉)進行全身噴灑消毒。消毒劑直接作用于人體,會對眼睛、口、鼻等黏膜造成刺激,還可能引發吸入性肺炎、皮膚炎癥和過敏反應等。此外,如果消毒劑的噴灑時間太短、噴灑量太少,較難起到消毒效果。
誤區二:使用超低容量噴霧器、熱煙霧機等,對室外環境開展大規模消毒;使用噴灑車、霧炮車、噴霧器等設備,對汽車外表面及車輪等噴灑消毒液(粉)消毒。室外環境及物體表面的病毒載量和存活時間有限,如果過度消毒,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誤區三:隨意使用化學消毒劑對食品進行預防性消毒。可以對食品外包裝進行預防性消毒,但不建議用化學消毒劑對食品本身進行消毒,以免影響食品安全。如有確需消毒的蔬果,可以用蔬果專用消毒劑浸泡10~30分鐘,然后用清水沖洗,以去除殘留消毒劑。
誤區四:使用酒精大面積噴灑消毒。酒精具有易燃易爆性,大面積噴灑酒精,容易產生危險。一般建議用酒精對小件物品進行擦拭消毒。
誤區五:在加濕器內加消毒劑,對空氣進行預防性消毒;有人時,使用化學消毒劑對空氣進行噴霧消毒。用加濕器、噴壺等工具噴消毒液,噴出的液滴顆粒較大,在空氣中懸浮時間短,難以保證消毒效果,達不到空氣消毒的目的。而且,這種方式還可能損傷人體健康,如造成呼吸道刺激、灼傷和過敏等。提倡采用開窗通風或輔以機械排風的方式,進行室內空氣預防性消毒。
誤區六:往下水道倒消毒液、投放消毒片。只要下水道的氣流是不相通的,通過下水道傳播病毒的風險就很低。因此,不應往下水道大量倒消毒液、投放消毒片,避免腐蝕管道和污染環境。
誤區七:消毒劑濃度越高越好。高濃度的消毒劑通常意味著強腐蝕性和刺激性。使用消毒劑時,應嚴格按照說明書正確配比。(郭金鵬 孫興維)
(責編:薄晨棣、馬昌)關鍵詞: 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