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人民網香港11月30日電 (記者陳然)香港中文大學30日公布,由港中大醫學院領導的國際團隊成功研發全球首個人工智能系統,只需通過分析“眼底相”(視網膜圖像)便能夠偵測阿爾茨海默病,準確度逾80%。
港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臨床專業顧問區穎芝表示,依據認知測試和腦結構影像掃描來準確診斷阿爾茨海默病有時并不容易。為解決臨床上的限制,港中大醫學院率領來自新加坡、英國和美國的多間醫療中心及院校,成功研發這套應用尖端人工智能技術。
港中大何善衡眼科及視覺科學講座教授兼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系主任譚智勇解釋,視網膜一向被視為大腦的延伸,兩者在胚胎學、生物特征和結構上非常相似。眼底內的血管和視覺神經更是中樞神經系統中唯一可以直接觀察和分析的血管和神經線,能作為研究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平臺。“憑借拍攝‘眼底相’這種非入侵性的方法,可以研究眼底血管或視覺神經有否出現和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病變。”
據介紹,研究團隊利用近1.3萬張來自648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和3240名認知功能正常人士的“眼底相”,用于研發和測試新系統。經實驗驗證,新系統偵測阿爾茨海默病的準確度為84%,敏感度和特異性分別達93%和82%。
研究團隊表示,該系統不但易于應用、具非入侵性,且成本效益高,有望日后在社區成為篩查罹患阿爾茨海默病高危人士的重要工具。相關內容已于國際醫學期刊《刺針》旗下的《The Lancet Digital Health》發表。
(責編:蘇纓翔、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