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孩子,他們不聾,卻對聲響充耳不聞;他們不盲,卻對周遭視而不見;他們不啞,卻總沉默不言不語。他們被詩意地稱為“星星的孩子”,他們還有另一個名字——孤獨癥兒童。
孤獨癥也稱自閉癥,是一組以社交溝通障礙、興趣或活動范圍狹窄以及重復刻板行為為主要特征的神經發育性障礙性疾病。今天是4月2日,第十五個“世界孤獨癥關注日”,人民網“求真”欄目整理了孤獨癥常見的五個誤區。
誤區1: 孤獨癥是抑郁癥
孤獨癥是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常在孩子三歲之前就逐漸顯現出來,其核心缺陷是社會交往障礙、溝通障礙。孤獨癥不是抑郁癥。抑郁癥屬于精神障礙,表現為長時間的情緒低落,興趣和活動減少。
誤區2:孤獨癥都不愛說話
雖然溝通障礙是孤獨癥兒童的表現之一,但是這并不是說他們都不愛說話,而是他們欠缺表達的能力,也缺乏與人交往的興趣。孤獨癥是一種很復雜的疾病,不同的孩子語言發育程度可能差別很大,大部分孤獨癥兒童掌握語言的時間,晚于正常兒童,有些孩子很難用語言與人交流,他們的語言往往會出現重復性和刻板性。
誤區3:“我自閉了”等于孤獨癥
經常聽到有人說,“我最近感覺很自閉,是不是得了孤獨癥癥?”目前,孤獨癥的具體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孤獨癥屬于“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大多數在3歲之前就有癥狀,往往他們的癥狀會持續到成年期,孤獨癥到成年期發病的案例通常很少見。所以,有些成人常說“我自閉了”,并不是真正的孤獨癥,很可能是抑郁、焦慮等情緒問題,建議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誤區4:孤獨癥都是“天才”
談到孤獨癥,很多人會想到行為古怪的“天才”,尤其受到一些影視劇的影響。數據顯示,只有極少數孤獨癥患者在某些方面,如機械記憶、數字、繪畫、音樂等,表現出的水平要遠遠超出一般的孩子,而50%的孤獨癥兒童智力發育處于不同程度的發育落后。
誤區5:網上流傳的“偏方”能治療孤獨癥
在網上搜索的不科學、不嚴謹的治療方法,反而會延誤孩子的干預和訓練。孤獨癥兒童越早被診斷,對于那些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接受正規干預的孤獨癥兒童來說,預后和改善的效果就會比較好。在干預和訓練中,還需要家長長期努力和堅持。
【求真觀察】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主任醫師、北京市孤獨癥兒童康復協會會長賈美香與孤獨癥兒童打交道近30多年,見過不計其數的孤獨癥兒童患者。她表示,現在急需提高孤獨癥家長對這一疾病的認識的關注度。孤獨癥兒童的最佳干預“黃金期”是在六歲之前,然而很多父母卻因為諱疾忌醫而錯過了最佳的干預時機。父母一定要盡可能做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干預,這樣會給孩子在干預過程中贏得很多寶貴時間。
孤獨癥兒童,他們就像天上的星星,在漆黑夜空中獨自閃爍著,因為疾病,他們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與社交技能,甚至會因怪異的舉止受到歧視。讓我們對孤獨癥兒童,多一點理解與包容,多一點支持與關愛,讓這些“星星之花”盡情綻放。
(責編:彭靜、鄧志慧)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