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春招時。
每年此時,“春招回暖網先知”。網上網下,招聘網站日漸活躍、求職簡歷“唰唰”投遞、求職者四處奔走……然而,您也得留個心,有些網絡招聘信息是“有毒”的圈套。一旦“中招”,也會萬般懊惱、追悔莫及。
近日,有媒體記者梳理了300余份與某網站招聘業務相關的裁判文書,發現其中詳細記載了超過5300人的求職被騙經歷,被騙金額累計超過7200萬元,這組數據引發公眾關注,其中牽涉到的招聘網站審核問題,也引發公眾的思考。
諸如“經驗不限、學歷不限”“不會外語也可出國打工,月薪2萬以上”等“低門檻、高收入”的職位,在讓不少求職者大為動心的同時,更潛藏著巨大風險。求職者稍有不慎便可能落入圈套,遭受經濟損失,甚至危害人身安全。
網絡求職找工作,要擦亮眼睛。那些“低門檻、高收入”的工作,很多時候只是為了騙人而故意“曬”出來的噱頭。求職者原本是為了掙一份工資,沒想到反而交了不少亂七八糟的錢;本來是要找一份工作,可最終變成花錢培訓,甚至可能墜入“傳銷”陷阱;還有的人,盲目輕信“出國掙高薪”,卻淪為國外某些詐騙團伙的幫兇……種種亂象讓當事者叫苦不迭,也讓旁觀者不寒而栗。
網絡技術的更迭與就業需求的強勁,催生了一大批網絡求職平臺。通過網絡,找工作變得更容易了,很多時候,“一鍵”即可實現。尤其是在防疫背景下,從網絡尋找就業機會,在線上完成考試或面試,也成為一種新常態。不過正如前所述,如今的招聘網站五花八門、招聘內容魚龍混雜、招聘信息往往模棱兩可等,都給求職者增加了難度,一不小心,就容易“掉坑”“著道”。
盡管大多數求職者都明白“天上不會掉餡餅”,但在信息不對稱、設計處心積慮和巨大的誘惑下,確實很難不被洗腦,繼而中招墜入騙局。特別是有的招聘信息發布于相對知名的網站或軟件,這在無形中增加了求職者上當受騙的概率。
長期以來,在認證審核環節上的漏洞、違法成本偏低等因素,縱容了“使壞者”的膽量。不論從哪個角度說,網絡招聘信息的“毒瘤”,都要刮除干凈。我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明確,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向用戶提供良好服務,保證所提供的信息內容合法,并規定了多種禁止內容與處罰方式。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網絡招聘服務管理規定》中,同樣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招聘信息發布經辦人員、信息審查義務等作出規定。
當然,平臺主體責任并不是無限的,不能要求平臺完全確保發布招聘信息的用人單位都“品行純良”,更不能苛求平臺確保用人單位不會在線下實施違法行為,這超出了招聘網站所能把控的范圍,但是根據自身業務發展模式,窮盡現有技術手段,對用人單位資質和所發布招聘信息的真實性和合法性予以必要審核,理應是招聘平臺需履行的基本義務。
誠信是金。求職者應對網招信息提高警惕,招聘平臺更要“守土有責”,認真履行平臺責任。招聘信息真實透明,就業市場才能提高效率、釋放活力。是時候刮清網絡招聘的“毒花招”了。
(責編:趙靜、曲源)關鍵詞: 網絡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