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殘奧會召開前夕,一則由人工智能機器人美女用手語打出的“北京歡迎你”在電視和許多電子屏幕上滾動播出,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殘奧運動員倍感親切。這不僅使他們感受到中國人的熱情好客,更感受到了中國智能高科技助殘的溫暖。
“北京歡迎你”這六種手語,看上去簡單、流暢,但它卻凝聚了中國科技人對冬殘奧會的熱情和心血,其背后有著非同尋常的故事。
即將在京舉辦殘奧會時,北京理工大學教授翁冬冬、中科院自動化所宋震教授提出用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做一個人工智能手語——“北京歡迎你”,以表達中國人對奧運會的熱情。
千博手語團隊接到任務后,迅速成立了項目組。但在前期制作過程中,遇到了難題:由于每個國家的手語都是獨立語言,手語使用者的主流人群——聽障人群又長期囿于自己的圈子。一時之間很難找到國外手語母語者來提供打法參考。通過不懈努力,團隊最終找到了美國、法國、俄羅斯、西班牙等國的大部分詞匯作為參考。
光有詞匯還不夠,每一種語言都有各自的語法體系,這又該如何解決?項目組的手語翻譯們找到有過留學經驗的聾人朋友們,并在全國手翻群里發布征求意見,以確定“北京歡迎你”在目標國家的準確打法。
與此同時,結合各路參考建議形成的手語視頻也傳到了馬欄山·華為云音視頻產業創新中心。華為通過與其在西班牙、法國、俄羅斯以及沙特阿拉伯4個國家的代表處進行協同,在本地尋找有經驗的手語教師進行相關指導。
為了核準“北京歡迎你”在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的準確性,中國報業協會融合發展中心主任徐文君請人民日報國際部原副主任、曾常駐阿拉伯國家首席記者劉水明對阿拉伯語進行了修改;隨后,又請國際廣播電臺的資深編輯對俄語、西班牙語、法語進行了修改審定。
“北京歡迎你”,字字句句,凝聚了傳媒人對奧運會的愛心與祝福。
在手語動作確定之后,項目組的手翻、美術、技術、創意和后期制作立即投入到工作中。一次又一次修改,大家鉚足了勁,確保視頻效果做到最好,只為了讓手語虛擬翻譯以最好的狀態迎接世界各地殘奧運動員的到來。(來源:紅網時刻)
(責編:崔元苑、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