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臘月年集。
王海濱攝(影像中國)
老話說得好:眼看到了年根根,每天都是好日子。隨著春節的臨近,那帶有古老醇香的年味一天比一天濃。
這期間年味最濃的,莫過于熱熱鬧鬧的年集了。臘月里來趕年集,是人們多少年來久久不散的鄉情,也是農家臘月里忙年的重頭戲。我國地域遼闊,各地風俗迥異,年集的規模和物品也各有特色。尤其在北方,起著“一集連萬家”商貿集散地作用的集市,往往規模較大,參與的人數眾多。一些歷史悠久的老集,吸引力和影響力都甚廣。在我的老家膠東半島的漁村,雖然年集的規模沒有這般隆重,但論人氣和物品的豐盛,卻一點兒也不遜色。
如今,老家漁村早已舊貌換新顏,原來封閉偏僻的海邊村莊變成旅游區,農家樂、漁家樂遍地開張,鄉親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日子富裕了,生活中衣食住行啥也不缺,可鄉親們為何還這么熱衷于趕集呢?其實,人們趕集,趕的是一種好日子的心氣兒,圖的是集市上的貨全、貨鮮、貨俏。挑著鮮活的吃,沖著時尚的穿,盯著新潮的走,鄉親們是越活越有滋味了。
老家的年集就在附近小鎮上,小鎮西北有一條長長的河道,冬天里河道的沙灘已冰封,平坦而干凈,那里是臘月里年集的理想場地。平日里,老家的集市有固定的時間,農歷逢五、逢十開市。一年中無論農忙農閑,集市上的四時之景總是車來人往、熙熙攘攘,充滿了濃濃的煙火氣。集市上大多是當季的農產品和海鮮類產品交易。而到了臘月里特別是過了臘八之后,交易的貨物就會變得尤其豐富,吃的、穿的、用的、耍的,干的、鮮的、生的、熟的,五花八門,應有盡有。這時候去集市盡情采購,鄉親們統稱為“辦年貨”。
辦哪些年貨,是需要精打細算的,馬虎不得。過去趕年集,往往是為了改善一下家里的伙食。現在買什么東西,家里人都會七嘴八舌地提供建議,最終列出一份詳細的購物清單。這些前期工作必須準備到位,趕年集的序幕才能正式拉開。
農家人沒有睡懶覺的習慣。到了趕年集的這一天,天還沒亮,通往年集的大道小路就已經喧鬧起來。賣貨的商家起得格外早,去晚了怕路上擁擠,還占不著好攤位。辦年貨的人雖然沒有賣年貨的人起得早,但也想著早點到集市上,這樣才能買到足夠新鮮的貨品。
趕年集,要說最有心氣兒的還是年輕人。現在的年輕人可不比以往,他們平日里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年前回到家鄉趕年集時,一個個都穿得花花綠綠,打扮得漂漂亮亮,成為年集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置身年集里,年貨的種類琳瑯滿目。各種農產品紛呈,如同博覽會一般。新鮮的雞鴨魚肉、蔬菜瓜果,由農民自養、自產、自銷,不但純天然無污染,而且因為沒有中間環節,薄利多銷。膠東海陽的頭茬韭菜,鮮嫩得可以聞到春天的味道,配上肉和雞蛋做成餡,正好除夕包餃子用,所以各家都會來上幾捆。農家手工制作的地瓜粉條,是純手工天然食品,吃著安全放心還有勁道,也是必備的年貨。熱騰騰的熟食攤子看著簡陋,但那些食物都是自家制作,嫻熟的傳統手藝頂呱呱,到了攤位前誰都想買點嘗嘗。炸丸子、炸酥肉、炸黃魚、煎帶魚,放在家里一直可以吃到正月底,多少總得來上幾大包。軟甜的黃米年糕,諧音“年年高”,圖個吉利,也得買上幾塊。家鄉人愛吃的熟地瓜干,軟軟甜甜,也是孩子們過年喜歡的零食,怎能不買上一些?
老家靠海,海味是海邊人的家常菜,因此,海貨攤位在年集上的人氣特別高。各種海產品比比皆是。有比手掌還大的對蝦、肥美的龍蝦,還有各種蟹類、魚類和貝類。那些咸魚片,早已曬得冒出了魚油,買回去在熱鍋上煎一下,再用兩片焦黃的玉米餅把它夾在中間,吃起來美味無比。那些曬干的鲅魚片,有咸、淡、甜幾種口味。老家有個傳統,過年時要用甜曬鲅魚燉豆腐吃,寓意是“豆腐燉魚,越吃越富”。
這邊,有糖果、糕點、瓜子、花生、核桃等零食;那邊,有各種款式的衣服、鞋子、棉布等。再往前走,有家里用的各種廚房用品。“備新碗箸過新年”,即使家中不缺碗箸,新年里也要購買一套新的,新的一年從新碗箸開始更新。還有那五顏六色的各式年宵花,其中,蘭花、富貴子、金橘、君子蘭等尤其受到人們的喜愛。
家鄉濃濃的年味,怎么少得了家家戶戶大門兩旁的紅燈籠和吉祥如意的紅春聯?掛上紅燈籠,就是將那樸實的幸福高高懸掛在門楣上;貼上紅春聯,就是把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濃縮在紅紅的喜慶里。在農村雖然有自家書寫春聯的習慣,但很多人還是愿意去集市上挑著花樣買。數不清的各種款式的春聯、福字、窗花,讓人挑花了眼。
東西買好了,一一結賬、付款。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年集上買賣雙方的付款方式也緊跟潮流。手機付款比比皆是,貨攤上的塑封二維碼就掛在眼前,連大爺大媽都會使用。
趕年集熱熱鬧鬧,辦年貨忙忙碌碌。悠久的傳統年俗,純樸的民間鄉風,在這辭舊迎新之際,氤氳在鄉親們的心中,綻放出朵朵幸福溫馨的花兒。
《 人民日報 》( 2022年01月26日 20 版)(責編:白宇、趙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