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拉美經濟從疫情沖擊中回暖,逐步適應疫情常態下的經濟發展節奏,但復蘇之路仍道阻且長。這一年,中拉合作穩步推進,成為推動拉美經濟復蘇的重要力量。
拉美經濟逐步回暖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拉美所研究員吳洪英表示:“拉美是全球遭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疫情不僅造成拉美國家人員大量的病亡,而且導致了拉美經濟近百年來最大的衰退。為了應對疫情,拉美國家普遍采取了戴口罩、關閉公共場所、減少大型集會和居家隔離等政策舉措,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秘魯、智利等國還頒布了公共災難或國家緊急狀態法令。”
同時,為了應對不斷惡化的經濟形勢,拉美各國政府被迫放松管控政策,推出經濟救助與刺激計劃,包括巴西的“經濟社會救助計劃”、阿根廷的“緊急就業和生產援助計劃”、秘魯的“社會經濟振興計劃”、智利的“緊急救助家庭收入計劃”、墨西哥的“經濟刺激計劃”等。這些政策無疑有助于推動拉美的經濟復蘇和就業上升。
“正是由于拉美國家普遍采取刺激政策,加上外部需求的強勁刺激,2021年第一季度,拉美經濟出現較強勁的復蘇勢頭;第二季度因新冠肺炎疫情有所反彈,一些國家經濟漸失活力;第三季度,隨著封鎖措施逐步放松,拉美經濟增長有所回升;第四季度,隨著疫情再次反彈,拉美經濟復蘇勢頭再次受到影響。”吳洪英說。
經濟復蘇面臨挑戰
盡管在2021年拉美經濟逐步回暖,但仍未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并且面臨諸多挑戰。
吳洪英表示,拉美經濟復蘇面臨以下問題:第一,新冠肺炎疫情反彈構成復蘇最大挑戰。隨著德爾塔變異病毒,尤其是奧密克戎變異病毒傳播到西半球,拉美出現疫情反彈,一些國家新增確診病例再度上升。同時,隨著巴西、智利、哥倫比亞等國家疫苗接種率提高,一些民眾不愿遵循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增加了疫情擴散風險。疫情的反彈和持續將極大影響拉美經濟復蘇。第二,經濟結構痼疾阻礙復蘇步伐。拉美經濟長期存在“二元結構”問題,包括農業與工業發展失衡、城市與農村經濟失衡、勞動密集型產業與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失衡等。疫情的沖擊使得拉美結構性問題更加突出,尤其對醫療條件落后的農村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打擊沉重。
此外,社會貧困化影響拉美復蘇。在疫情打擊下,拉美失業率升至10.7%,青年非正規就業率高達68.5%,非正式就業人口高達1.4億。而且拉美通脹率漲至9.3%,貧困率升到33.5%,赤貧率達到12.5%,一大批中產階級面臨“返貧”風險。貧困人口的增加,尤其貧富差距拉大,嚴重阻礙拉美各國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
同時,政策的反復性也影響復蘇的進程。各國政策始終在抗疫與重啟之間糾結徘徊,導致疫情起伏,復蘇進程曲折。
中拉合作穩步前行
有媒體報道稱,種種不確定性中,有一點為大多數專家所認同,在拉美國家艱難復蘇道路上,中國始終是積極的推動力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經濟研究室主任岳云霞說:“中拉合作為拉美提供了許多支持。一方面,2021年拉美對華出口的數據非常可觀,以巴西為例,巴西對華出口在2021年創下了一個歷史新高,這有利于拉美疏解困難。另一方面,中國增加在拉美地區的投資和基礎設施項目,支持拉美經濟復蘇,解決當地基礎設施落后的問題。中拉合作增加了拉美的收入,為拉美經濟增長注入了資本,對于拉美解決當前的困難是一劑強心針。”
吳洪英表示,2021年,中拉之間積極開展對話,增進了政治互信,實現了公共衛生領域合作的歷史性突破,同時中拉雙邊貿易再創歷史新高。2021年1月至11月中拉貿易額達到4112億美元,其中,中國對拉美貿易額、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42%、53%和32%,均遠超中國對外貿易、出口和進口增速。拉美首次成為繼東盟、歐盟和美國之后的中國第四大貿易伙伴。
不少拉美政要和學者稱,與中國的合作是拉美經濟復蘇的最大動力之一。
(責編:岳弘彬、楊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