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社科工作者】
2021年6月28日晚,在國家體育館上空,隨著絢麗的煙花騰空而起、綻放滿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大型情景史詩《偉大征程》畫上圓滿句號。當這照亮夜空的火光映射在陳維亞臉上,面對著主席臺、面對著所有觀眾,他心中的激動無以言表。時隔半年,作為總導演的陳維亞談起這場盛大的演出,言語仍然澎湃:“這是我人生中最重大的一次創作任務。”
他是我國執導大型文體演出活動最多的導演,在他的名字后綴有《大夢敦煌》《碧海絲路》《綠地》等多部經典舞劇作品,他曾用《木蘭歸》《掛帥》《哪吒鬧海》《大師哥小師妹》《秦俑魂》等精巧的舞蹈讓人們看到一位位“桃李杯”新星的風采。
對陳維亞來說,每一次創作,都是一次全身全情的投入,都是對自己的再突破,都是在不斷向著高峰攀登中又邁出的“一小步”。
每一場創作,都是對自己的突破
擺脫老套,盡力突圍。
陳維亞說,在《偉大征程》的創排過程中,每當感到筋疲力盡,這8個字就出現在主創團隊的腦海中。
從1993年的第七屆全國運動會開始,陳維亞的名字就頻繁出現在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北京奧運會、廣州亞運會、南京青奧會等各種大型文體演出的主創名單中。對他來說,每一場創作,都是對自己的突破。
在第七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序章《遙遠的火光》中,隨著北京工人體育場的燈光漸暗,1000名演員涌向場地中心,依次點亮手中的火炬,匯聚出用中國書法撰寫的“龍”字,打破了大型團體表演中總是橫平豎直的呆板狀態;2001年,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開幕式《HELLO-21》,創造了創編、音樂、形象、燈光、服裝、舞臺、行為表演等7個“大型演出之最”;2010年,第16屆亞運會開幕式以珠江為舞臺、以城市為背景,造就亞運巨輪,用一滴水掀開序幕,帶領觀眾一同“起航”……每一場盛會都是陳維亞對自己編導功力、編導觀念方法的拓展和升華。
“對創作者來說,過往的成果都是‘老套’,但自我重復的思維慣性是很可怕的,有的時候甚至難以察覺。”陳維亞坦言。從導演到文學撰稿,再到音樂、戲劇、舞美等各個單元,這次建黨百年文藝演出的主創團隊集中了在國家級慶典活動中有著豐富經驗的優秀創作者,他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都是要超越自己、力爭創新。
面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波瀾壯闊,如何把黨的百年風華講出新意?“我們堅持語不驚人誓不休這樣一個創作信念,每冒出一個想法,都要先問問自己,這個之前有沒有做過,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如果大家都覺得陌生、心里沒底,那就有戲了!”陳維亞說。
氣勢磅礴、精美絕倫、流光溢彩……120分鐘、21個節目,現場約兩萬名觀眾因這一首壯闊史詩時而掌聲雷動,時而熱淚盈眶。“我們把大型廣場震撼的歌舞畫面和精致的戲劇表演融為一體,把大面積視頻影像和生動的情景表演融為一體,把地面的恢宏場景和空中的立體畫面融為一體。整場演出由點到面、由面帶點,既有恢宏的大場面、大寫意,又有細膩、真切的個體人物情感表達,是一份凝聚著上萬人的智慧和汗水、為黨的百年華誕獻上的厚禮。”陳維亞說。
藝術永遠為人民而感動
在《偉大征程》的“風雨無阻”篇章中,節目《戰旗美如畫》是用一段深情的口琴吹奏喚醒觀眾記憶的——當《我的祖國》的旋律緩緩響起,戰壕中的志愿軍戰士寫下一封家書,他們的思鄉情愫也流淌進了每個人的心中。
這段口琴正是由總導演陳維亞吹奏的。在錄制聲音那天,他是含著淚吹下來的。“突然我的腦子里就出現了很多畫面,坑道里為戰士們小心包扎傷口的衛生員,我們在舞臺上再現的志愿軍面對槍林彈雨高喊‘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場面,還有為了這場盛會付出的所有演職人員,一瞬間眼淚難以抑制。”這段自稱“很不專業”的口琴演繹,卻飽含深情,直抵人心。
人民是文藝之母。作為一名藝術工作者,陳維亞的創作從第一支舞開始,就始終為人民而感動著。1984年,還在淮北市文工團工作的陳維亞與同事們自編自演了處女作男子群舞《礦工與陽光》,藝術化地表現了礦工的形象和生活,一經問世就在華東六省市舞蹈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
來自真實生活的藝術形象,永遠是最鮮活的,也是最能打動人的。在《偉大征程》中,從閩寧鎮、十八洞村脫貧的鄉親,到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再到沙場練兵的人民子弟兵,每個人都可以在這部史詩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時代印記。陳維亞回憶,在《偉大征程》的排演現場,因情因景,演職人員們經常含著熱淚相擁。
“黨的百年歷史是黨帶領人民奮斗的歷史,我們創排建黨百年文藝演出的過程,也是一個向人民學習的過程。只有想人民所想,了解他們的感情,才能做出一臺屬于人民的晚會。”仰望藝術高峰的陳維亞,始終從人民的壯闊奮斗中汲取著源源不斷的創作力量。
(責編:王震、楊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