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為白天鵝在石臼湖濕地覓食、嬉戲。
王鴻盛攝。
圖②為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峽基地的大熊貓。
新華社記者邢廣利攝。
圖③為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藏原羚。
新華社記者普布扎西攝。
制圖:趙偲汝
在大約38億年的漫長時間里,地球孕育出多姿多彩的生命。目前,地球上共有物種約1400萬種,被人類描述的陸生生物約124萬種、海洋生物約19萬種。
這顆藍色星球孕育生命的豐富和奇妙,遠遠超過人類的日常所見。比如,談到花粉傳播,我們最先想到的可能是蜜蜂。事實上,還有一種體型遠遠大于蜜蜂的花粉傳播者,那就是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喜歡吃花蜜的黑白領狐猴。再比如,一種長相頗為可愛的“長不大”的水生生物——墨西哥鈍口螈,其抗癌能力可達哺乳動物的1000多倍。
然而,隨著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曾經豐富的物種多樣性正在減退。比如,2018年3月,一頭45歲、名為蘇丹的犀牛去世引發廣泛關注:作為地球上最后一只雄性北部白犀牛,它的離去意味著這一亞種行將滅絕。據估計,目前全球約有100萬種物種面臨滅絕,物種滅絕速度比正常高出100—1000倍。
如今,作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物種數量最多、特有種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我國已初步形成全方位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明確將“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全國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增強”確立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目標之一,并于2018年將生態文明寫入我國憲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社會共識。
生物多樣性保護關乎人類福祉和地球未來
今年10月,《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一階段會議在昆明舉行。大會以“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主題,繪制未來10年乃至更長時間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藍圖,進一步引起社會公眾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視。
作為專有名詞,“生物多樣性”不僅僅指物種的多樣性,而是指“所有來源的活的生物體中的變異性,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這包括物種內、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具體包含三個層次:遺傳(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其中,遺傳(基因)多樣性是指生物體內決定性狀的遺傳因子及其組合的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在物種上的表現形式,也是生物多樣性的關鍵,既體現了生物之間及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又體現了生物資源的豐富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則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地球健康運行的基礎,關乎人類與整個地球的未來。生物多樣性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必要的生態支撐和生態服務,包括直接的作為食物、藥品和生產生活材料,間接的氣候水文調節等等。比如,據估計,2010年大熊貓及其保護區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在26億美元至69億美元之間,是投入成本的10倍至27倍。
作為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也至關重要。后者正是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的重要支撐。
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中國智慧
我國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僅以動物來說,目前已在大熊貓、麋鹿、朱鹮和揚子鱷的重引入方面取得成功。一些旗艦物種如大熊貓、雪豹和朱鹮從滅絕的邊緣恢復過來,其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等級有的從“瀕危”降為“易危”,有的從“極度瀕危”降為“瀕危”……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踐為國際社會尋求解決方案、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提供有益參考。
其一,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成為共識的背景下,大力推動保護生物學研究的發展,為生物多樣性及瀕危物種保護相關決策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以人們熟悉的大熊貓為例,早在漢代初期,《爾雅·釋獸》曾載“貘白豹”,郭璞注疏為“似熊,小頭,卑腳,黑白駁”,出自“蜀郡”。實際上,大熊貓這一物種已在地球上生存了800余萬年。與始熊貓(大熊貓的直系祖先)伴生的動物如劍齒象都早已滅絕,為何大熊貓生存至今?這與食性改變有很大關系:為適應環境變化,大熊貓從食肉改為只吃竹子。“大熊貓適應性演化與瀕危機制研究”項目利用多學科交叉融合,通過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等科學手段,對大熊貓進行微觀生態學研究。研究發現,為適應食性改變,大熊貓從形態、行為到遺傳、腸道微生物等都發生變化,形成了一整套適應性演化機制。項目率先采用種群基因組學方法重建大熊貓種群波動與分化歷史,闡明其瀕危過程及原因;創建大熊貓非損傷性遺傳分析技術體系,發現其具有較高的遺傳多樣性,種群穩定增長,表明大熊貓仍具演化潛力,消除了人們對這一物種未來的擔憂。其中,非損傷性遺傳分析技術體系突破了瀕危動物種群數量調查及保護遺傳學研究的技術瓶頸,已成為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及種群動態監測的重要方法。
其二,積極建立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地體系,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強有力的環境支撐。
目前,我國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地萬余個,約占陸域國土面積18%。在遷地保護方面,我國已建立植物園約200個、野生動物救護繁育基地250處。瀕危物種的覆蓋程度逐漸增加,如曾經野外滅絕的野馬和麋鹿已建立野外種群,德保蘇鐵等近百種極危野生植物也得到搶救性保護,約120種珍稀植物實現野外回歸。
此外,據2000年至2017年衛星數據顯示,僅占全球植被面積6.6%的中國植被,為新增的綠化面積貢獻了25%,居世界首位。我國相繼實施了包括“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并于2017年在全國范圍內禁止天然林的商業性砍伐,大大增加生態系統碳封存,也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夯實了基礎。
其三,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大創新。“生態保護紅線”正式采用,并正擴展到海洋領域。完整的生態保護紅線有望保護超過95%的中國最有價值的生態系統、100%的國家關鍵保護動植物的棲息地、95%的最佳自然景觀資源、210條重要河流的源頭,以及所有生態脆弱地區和生態功能區。
我國幅員遼闊,地域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差異大,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進程中,因地制宜地形成了多種特色模式。比如,武夷山“用10%面積的生態產業發展,換取90%面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可持續發展經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典范。又如在我國渤海、黃海、東海等海域實施伏季休漁制度,在我國長江干流及重要支流實施十年禁漁計劃,等等。
未來,伴隨著我國“走向深遠海”海洋發展戰略的實施,以及深海探測能力的穩步增強,我們應加強海洋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建設、深海生物多樣性監測與研究。在防止外來物種入侵領域,加強對入侵物種在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熱點區域的入侵過程、生態危害、快速演化等的監測研究,并及時進行預警防控等。此外,建立生態補償、轉移支付及利益分享機制,拓寬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機制,激發企業和公眾自下而上的保護熱情,實現多方參與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同時,進一步整合多學科力量,結合新技術與新方法,賦能生物多樣性保護。
“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相信在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地球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終將得到有效保護和長久延續,讓所有生命共享這顆藍色星球。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推薦讀物:
《野生大熊貓科學探秘》:魏輔文著;科學出版社出版。
《多樣之美——揭秘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張永紅主編;中國環境出版集團出版。
《瀕危:我們與它們的未來》:(英)蒂姆·弗拉克攝影,(英)喬納森·貝利、薩姆·威爾斯撰文;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 人民日報 》( 2021年12月28日 20 版)(責編:趙欣悅、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