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浪潮下,伴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加速,老年群體如何跨越數字鴻溝,享受“數字紅利”?
26日,于浙江寧波舉行的“銀齡跨越數字鴻溝”科普專項行動部署會上,浙江省科協一級巡視員姜長才展示了兩組數據。第一組數據是,截至2019年年底,浙江省常住人口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830.7萬人,占比為14.2%,成為全國第七個邁入老齡化的省份;第二組是,根據中國科協第十一次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浙江2020年18歲-39歲具備科學素質的指標比全國高了4.25個百分點,55歲-69歲僅比全國高了0.78個百分點,“這說明老年人仍然是我們素質建設的薄弱環節。”
作為應對之舉,浙江省《關于開展“銀齡跨越數字鴻溝”科普專項行動(2021—2023年)的通知》中提出,以老年人“數智共享跨越鴻溝”為目標,圍繞交通出行、就醫、消費等智能服務應用重點,計劃在三年內對浙江省老年人進行200萬人次以上智能手機應用科普培訓。
這其中,杭州、寧波先行先試,為推進這一行動計劃實施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
以寧波為例,2017年開始,寧波在全國率先對45歲以上市民實施大規模的中老年人智能手機操作技能普及培訓。截至目前,該市已經培訓25萬人次,幫助老年群體基本掌握了微信交流、手機拍照、新聞閱讀、天氣查看、醫院掛號、公交查詢、手機導航、移動支付等實用功能。這一舉措在2017年、2021年分別被納入寧波市十大民生實事工程。
實際上,一直以來,老年群體缺乏學習智能手機的社會化途徑。在浙江省科協副主席陸錦看來,老年人智能手機培訓存在“教學難、組織難、風險大、成本高”等特點,導致相關的學習培訓渠道欠缺,社會組織主動介入較少,使老年人逐漸成為智能社會的缺位群體。
如何才能搭建起系統的培訓體系?3月18日,2021年寧波市老年人智能手機操作技能普及工程正式啟動。該市設置了271個線下教學點,招募了617名講師及志愿者。線下培訓、送教上門、線上自學等方式滿足老年群體的多元需求。
不同于年輕群體,老年人培訓有著“學得慢、忘得快”的生理特點。因此,探索中老年人聽得懂、學得會的授課方法尤為關鍵。
根據這一需求,在寧波,多個生活場景正打造出立體式的教學傳播矩陣。比如,民生銀行為老年人設立智能手機培訓的專屬課堂“樂老學院”;奉化和寧海在春耕農忙時節設置夜間學堂授課;在老年人喜愛的電視欄目上播放“老年人學手機”系列公益短視頻;鄞州制作了智能手機培訓題材的“科普小巴”,在該區1400多輛公交車循環播放……
“我們還通過發揮老科協、銀輝黨支部、貝殼公益基金、81890以及各級志愿者等社會各界的力量,用社會化動員方式繼續開展普及培訓,今年要完成培訓10萬人次。”寧波市科協相關負責人說。
此外,中國移動寧波分公司針對這一培訓還開發了教學管理系統,規范教學點和學員信息登記,及時公布課程信息。實施過程中,其將不定期進行督導,通過到學員座談、實地調研、電話咨詢等方式加強溝通和信息反饋,確保相關培訓質量。
老年群體跨越數字鴻溝,離不開社會各方力量的參與。寧波市副市長陳炳榮談及此表示,接下來將凝聚政府、企業、社會合力,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服務創新并行,使老年人在數字化時代收獲幸福感與安全感。(記者 李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