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青海省海西州格爾木市以西的農墾330千伏變電站110千伏墾南牽I、II線帶電24小時試運行結束,至此,格爾木至庫爾勒電氣化鐵路(青海境內)供電工程全部輸變電設備均成功投入運行,為“大漠新絲路”的勝利開通注入了源源不斷的“血液”。
格庫電鐵東起青海省格爾木市,西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爾勒市,全長約1213.7公里,是我國第一條縱貫新疆、青海兩省區的鐵路大干線,是繼蘭新鐵路和哈額鐵路之后的第三條入疆大動脈,是連接青海、新疆兩省區,連接南疆地區與內地的一條便捷鐵路通道,也是中國通往西亞、地中海和黑海地區的陸路運輸大通道,被譽為“大漠新絲路”。
格庫電鐵(青海段)供電工程系該條鐵路最重要的配套工程,總投資約9.4億元人民幣,于2017年底開工建設,線路經烏圖美仁、甘森、花土溝,從巴什考埡供口翻越阿爾金山,經新疆米蘭、若羌、尉犁至庫爾勒。
為充分滿足鐵路供電需求,格庫電鐵(青海段)供電工程新建330千伏農墾變電站、羚羊開關站,擴建柴達木變電站、那林格變電站、花土溝變電站,建設格爾木南、大灶火等8個電鐵牽引變電站。同時,建設全長485.3公里、共1223基鐵塔的330千伏輸電線路四條,改π接兩條及其配套系統工程;建設總長724公里的110千伏線路16條,為每個牽引變電站提供兩路獨立電源,為格庫電鐵的運行提供可靠、穩定的電力保障。
負責工程驗收及后期運維的國網青海檢修公司總工程師田生祥介紹,工程的投運在滿足格庫電氣化鐵路可靠用電的同時,進一步優化補強了青海主電網架構,青海海西地區主電網環網全面形成,供電穩定能力實現質的提升,并為柴達木盆地清潔能源輸出提供可靠支撐。
據了解,格庫電鐵開通運營后,格爾木到庫爾勒的往來時間將由原來的26小時縮短至12個小時左右,真正實現“夕發朝至”,將進一步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和兩省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沿線地區經貿往來和資源開發、帶動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加強民族地區團結和鞏固國防安全等方面具有極高的戰略意義。(記者 張蘊 通訊員 莉蓉秀鵬)
關鍵詞: 格庫電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