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航天育種到空間納米技術、從5G產業化到未來云工作、從區塊鏈到AI工業互聯網……25日,素有科技界“達沃斯論壇”之稱的第二屆中國高科技產業化高峰會議在廣州高新區舉行,眾多院士專家和企業家就科技產業化熱點話題展開“頭腦風暴”。
“地月空間將在未來相當長的一個時間內,成為人類發展的戰略空間,也是各大國爭先搶占的戰略制高點。” 中國科學院院士包為民指出,地月空間擁有豐富的能源、礦物資源、軌道和位置資源,以及高真空、超潔凈、大范圍高低溫交變與微重力等形成的獨特資源環境,開發地月空間能夠催生出一系列新興產業,牽引一批高新技術,帶動經濟社會科技民生的健康快速發展,推動人類文明跨入一個全新發展階段。
地月空間涵蓋哪些內容?“主要集中在近地空間、月球引力空間和地月轉移空間,其業態包括基礎產業、應用產業、開發與利用產業、拓展產業,將由航班化地月空間運輸體系、空間資源探測與開發體系、空間基礎設施體系三大體系組成。”在包為民看來,我國已具備加快推動地月空間開發的基礎和良好環境,特別是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發展,都為開發地月空間提供了戰略機遇期。
“能源技術跟信息技術的結合,是一個新的業態。目前世界各國都紛紛開啟了能源數字化轉型。”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指出,在此浪潮下,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化技術,日益融入了能源產業,也在重塑能源的業態。“這樣,集中式的、由生產者單向控制的能源技術,將轉變為分布式為主,與產消者更多互動的雙向能源系統。這就是能源物聯網的概念,也是一個新的業態概念。”
對于人工智能與能源領域的結合,杜祥琬提醒,“現在發展大數據、云計算轟轟烈烈,但反過來也須要求這些產業節能。”
他特別提到非水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10年前,業內普遍認為非水可再生能源叫‘微不足道’四個字,但當時我們研究后提出另外四個字,將來必然是‘舉足輕重’。” 杜祥琬說,“2018年已經是這樣了,非水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已經占到9.1%。新能源戰略新興產業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新能源,而是新的經濟和美麗中國的基礎。”
“機器人、智能機床,以及智能機床和機器人之間組成的智能生產線,對提高產品的質量、提升產品的價值,意義重大,因為其可以控制制造過程的穩定性,使產品達到一致性。”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恒認為,在智能制造時代,制造的基礎也從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和基礎零部件,轉向傳感器、大數據和工業控制軟件。因此,智能制造和智造大數據,可以在設計、制造、運行和服務中,得到很好的效益。
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實現科技協同創新發展,是與會嘉賓所關心的另一大話題。“航天技術領域可以在不同層面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相結合,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 原國家航天工業部副部長、國際宇航科學院副主任劉紀原說。
持相同觀點的還有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航天技術可以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作出貢獻。特別是在衛星方面,我國是世界上衛星數量最多的國家,通信、遙感、導航都需要衛星,這是廣東省積極推動的應用產業。”他希望以此次會議為契機,未來幫助引進300個導航通訊和遙感衛星落到粵港澳大灣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記者 葉青)
關鍵詞: 高科技產業化